即墨环秀:党建“红引擎”激活社区治理“幸福密码”
环秀景苑1号楼周边存在雨天积水问题,影响居民出行安全。社区接到反馈后,迅速启动“党建+网格”联动机制,联合物业、网格员实地勘察,针对排水能力不足的症结,协调施工团队及时完成了雨水篦子增设工程解决积水隐患。
社区治理“小题”也可“大做”,环秀街道的小区治理密码,藏在一张精密的红色网络里——构建“10个社区党委+20个小区党支部+52个楼院党小组+277户党员中心户”的四级组织链条,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每一个楼院,从小切口入手,办好办实群众的身边事,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小切口书写民生大文章
如今,新民小区59号楼地下室外围做了密封堵漏,居民存放的车辆和杂物被浸泡风险大大降低。据了解,新民小区为老旧小区,部分楼座的地下室透水问题已困扰居民多年。社区了解情况后安排社区工作人员和网格员第一时间走访入户查看,同时扩大走访范围,查看其他楼座是否还存在类似情况并做好统计。
“我们联合物业深入排查,锁定落水管渗漏和墙缝老化两大主因,随后协调了老旧小区改造施工方对问题点位进行密封加固。经过系统改造,透水问题得到改善。”新民社区党委书记尹海英介绍。
居民王先生竖起大拇指:“社区真是把我们的烦心事当成了自家事,这回能安心存放东西了!”据介绍,本次改造不仅解决了59号楼的渗漏问题,还对周边住宅的地下室进行了预防性维护。
从细处着眼、从小处落手、从实处用力,环秀街道以优质暖心服务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让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找到出口,让治理难题秒变“暖心故事”。
“墨香郡小区居民去市妇幼看病希望能有个共享厨房”“佳源都市小区邻里装修起发纠纷”“中交一期小区绿化带遭到破坏”“中交C区门头房烧烤店油烟流入小区内部”等问题先后得到解决,让每次“民声”都有着用心用情的真切“回声”,成为社区治理效能优化提升生动的注脚。
多元共治激活自治活力
去年以来,环秀街道围绕“红色物业”“红色业委会”双覆盖攻坚行动,积极探索“社区党组织+红色业委会+物业企业党组织”三方联动机制,党员带头组建“红色业委会”,小区账本晒在阳光下,治理难题迎刃而解。
其中,墨香郡小区的华丽转身,是环秀街道“红色业委会”建设的生动注脚。墨香郡小区成立业委会时,居民褚轲第一时间报名,“我既是一名党员,也是小区的一分子,‘八小时外'我更应该发挥模范作用服务群众。”
被选举为业委会执行委员后,褚轲与其他业委会成员一起积极参与社区重大事项决议,监督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使用情况和公共收益情况,在解决居民群众急难愁盼中出谋划策、沟通各方,获得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环秀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红色业委会”建设,把业委会打造成党的工作队,把党的工作延伸到千家万户,更加有效地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同时,社区党组织带动“红色物业”依托广场座谈会、物业监督会、凉亭议事会、“书记面对面”搭建协商平台,以居民“点单”,社区“接单”,推动社区向“多元共治”转变。
翻开近期环秀街道社区治理的“成绩单”,解决的都是群众关切事、烦心事。中交中央公元二期居民董先生因街舞培训班音乐音量过大多次协商未果,景岱社区启动“聚景邻共建议事会”机制,联动物业、业委会、派出所及城管部门联合调解。经一个多小时情理调解,促成双方达成共识:商户调整播放时段并加装降噪设备,居民则对非休息时段教学予以理解,成为基层治理“民呼我应”的生动样本。
红色驿站托起城市温度
对一些群体的关注与服务,往往更能显出一个城市的“温度”。面对快递小哥、外卖员、环卫工人等群体,环秀街道在辖区内打造了多处冷可取暖、热可纳凉、累可歇脚、伤可用药的“红色驿站”。 其中,滨湖社区打造“湖拾光”共享空间,为骑手免费提供歇脚饮水、手机充电、图书阅读等服务,设置“骑手友好停车区”,施划骑手专用停车位,有效改善车辆无序停放,缓解配送难题。
同时,社区引导外卖骑手主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聘任35名外卖骑手为“流动网格员”,通过随口说、随时报等方式,将走街串巷配送时所发现的安全隐患、环境卫生、社情民意等情况第一时间报送社区,发挥“前哨”作用。
“红色驿站”不仅是服务的载体,更是党群连心的纽带,让城市更有温度、治理更有力度。
一个个“小切口”,正在撬动社区治理这篇“大文章”。在即墨这个主城区南部的“人口密集地”,环秀街道正用党建“金钥匙”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新路径,让幸福密码在每一个楼院生根发芽。